前言:
海绵状血管瘤(Cavernoma, CA)是颅内常见的血管畸形,约占所有颅内血管畸形的10%~15%,因此也被称为海绵状血管畸形(Cavernous Malformation, CM)。随着磁共振成像(MRI)技术在脑部应用的增加,越来越多的无症状CA被偶然发现,其实际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,据估计几乎40%的CA为偶然发现。CA患者发病年龄通常为40~50岁,约有25%的病例在儿童时期发病。随病变部位不同,临床症状可为癫痫、头痛、进展性神经功能缺失或颅内出血。幕上CA最常见的症状为新发的癫痫(40%~70%)、症状性出血(25%)和无急性出血影像表现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。
病历简介
患者,女性,55岁,间断出现头晕,昏沉,于2024年4月27日在当地医院查头颅核磁,提示:左侧额顶叶异常信号,考虑海绵状血管瘤。患者就诊于我科行伽玛刀治疗4个月后,2024年8月7日复查头颅核磁,可见畸形血管团明显缩小。
医者寄语:
目前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。由于颅内神经血管结构复杂,术中易发生大出血,畸形血管团难以全切,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,因此,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地位愈发重要。其中伽玛刀一直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领域的金标准,根据以往的研究,海绵状血管瘤首选或者术后残留选择伽玛刀治疗,一般治疗6个月之后就可以观察到肿瘤的体积显著缩小,很少见症状重加或者新增并发症。然而,目前对于一些直径大于3cm的大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案还没有形成共识,大多数机构采用的方案为剂量分割,即每次给予7~9 Gy剂量,分2、3次照射,另一种方案为体积分割方式,也有称为区域分割,即将病灶按体积分割为2、3个部分,单次予以12~13 Gy剂量,每次都需要充分评估该治疗对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。
专家介绍
韩世强
副主任医师
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精确放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
中国中药信息学会青年医师分会放射治疗学组理事
河北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专业委员会常委
专业特长:
脑膜瘤、垂体瘤、听神经瘤、颅咽管瘤等良性肿瘤;颅内动静脉畸形、海绵状血管瘤;手术残留或者复发的良恶性肿瘤;各种颅内转移瘤;脑干肿瘤;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的伽玛刀治疗。